在3000年前,我国就有了中药熏洗。《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 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中药熏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草药煎汤在患处皮肤进行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熏和洗是两种不同的外治法,因临床经常同时应用,所以又合称熏洗法。中药熏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称之为“气熨”或“淋洗、洗浴”等。
中药熏洗法是通过熏蒸、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治疗方法。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一、中药熏洗源流
中药熏洗,古已有之。据《周礼》等记载,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洗方,其也明确提出了用中药煎煮的热药蒸汽,熏蒸治疗疾病,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如用骆阮熏治痔疮。中药熏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奠基于周秦时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明清。
晋唐时期,临床医学发展迅速,熏洗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各科。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了用煮黄柏、黄芩熏洗治疗创伤与疡痈症。 唐宋时期,熏蒸获得较快发展。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则记述了用大剂黄芪防风汤熏蒸治疗柳太后中风不语使其苏醒的方药与手法。 到了清朝,药浴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清代名医辈出,名著相继刊出。随着《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医药外治专著的出现,熏洗药浴疗法已进入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清代熏洗药浴疗法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还表现在宫廷盛行药浴。在清代宫廷秘方中,有许多沐浴方,洗头方,洗目方及其它外洗方。说明药浴疗法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在宫廷也很盛行。说明药浴疗法到了清朝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实践上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应用也很广泛,不仅一般医生掌握运用,宫廷御医也善于运用药浴疗法,而且疗效确切,而帝后嫔妃们因为药浴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舒适有效,所以乐于接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药熏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亦有相应发展,逐渐泛用于休闲保健、康复疗养和临床治疗疾病的诸多方面。
二、熏洗疗法的功效
中药熏洗疗法是祖国医学独特的外治疗法,是一种独特的给药途径,应用中草药加水煎煮,取药液熏洗淋浴局部或全身。
中药熏洗疗法的功效:最常用的疗法及功效可分别为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化淤、利水消肿、杀虫止痒,或芳香行气、甘甜补益等功效,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气血,振奋精神,濡养全身、养荣生肌、美容保健等治疗功效。
藏浴:护肝利胆、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健脾养胃、排毒养颜 滋养卵巢、失眠多梦、腰背酸痛 骨质疏松、调理三高、心脑血管病。
瑶浴:主要有排毒养颜、养心安神、解毒消炎、舒筋活血、通经活络、减肥降脂、活血化瘀、驱寒除湿等功效,长期使用效果显著。
苗浴:调节血脂、血糖、血压、舒缓疲劳、护肝养肾、养神醒智、骨质增生、缓解疼痛、静脉曲张、排毒散寒、健脾养心、强筋健骨、增强免疫、活血通络。
现代研究表明,熏洗药浴可促进机体体温调节,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加速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熏洗的主要适应症:
1、内科病:失眠、头晕头胀、腰酸乏力,亚健康的调理等。
2、骨科疾病:类风湿、周围血管病、软组织损伤、骨折恢复期等。
3、皮肤病:疖、痈、带状疱疹、湿疹、癣病、、部分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患者。
4、周围血管疾病:脉管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等 。
5、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6、肛肠疾病:痔疮、肛门瘙痒等。
7、男性疾病: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阳萎等
8、妇科疾病: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痛经、外阴瘙痒等。
9、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护肤美容,美发延年等。
四、熏洗种类及方法
熏洗疗法是根据各种具体病证,在中医辩证或辨病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药物,组成药浴方剂,煎取药液熏洗淋浴局部或全身,其形式多种多样。
(一)以熏洗方式来分为:
1、传统熏洗法:把药放在器具里(不锈钢的,瓷的,瓷砂的)。然后加些水煮沸,找好合适的姿势,把要熏洗的部位放在器具上熏洗,注意避免烫伤。
2、现代熏洗法:采用中药熏蒸机(药浴机)全自动人性化设计。 把中药包放在中药煮蒸器中煎煮,使用者只要坐在机器里面享受蒸汽浴20分钟。
3、特色熏洗法:有“藏浴”、“苗浴”、“瑶浴”等。
(二)以熏洗部位来分为:
1、全身熏洗
全身熏洗是浸泡和熏蒸除头颈部外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积更大,药物利用度更高,适合用病变部位广泛的全身性疾患。熏洗全身称“药浴澡”,本法是借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淤生新等作用。
2、局部熏洗:
多选用头面药浴:足部、小腿、坐药浴为浸泡部位,足部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上下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阳与足三阴经均交接于此,足部有内脏及全身反射区,有 52块骨头,60余条肌肉,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而小腿的角质层较薄,且血管、神经、肌肉丰富,更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局部熏洗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尤其烫洗最为常用。
本法是借助热力和药物的综合作用,直透局部皮肤腠理,而发挥清裁解毒,消肿除湿,祛风杀虫,止瘁,活血行气,软化角质,祛腐生肌等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注意事项
1、浴室既要通风良好,又要保暖,室温在20-22℃。沐浴者应避免风吹而受寒感冒。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浴后还宜适当饮水或喝些饮料,以补充水分。
2、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不宜药浴,以防大量出汗致虚脱及低血糖休克;饭后半小时,也不要立即浸泡药浴,一般应在1小时后进行,以免热水扩张周围肢体血管,使胃肠道血液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引起恶心、呕吐。
3、剧烈运动或功能锻炼之后,长途旅行及酗酒后不可马上泡药浴,以免引发事故。
4、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 ℃,年老、儿童反应差者不宜超过50 ℃,以防烫伤;浸渍的温度不可过凉,过凉起不到治疗的作用。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6、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7、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8、注意汤药的保存,以防变质。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3天。
9、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
10、如熏洗无效且病情反而加重者,应该改其它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