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预示着天气转凉,此时节也是秋季到冬季的一个过渡时期。此时北方一些地区的气温有时可降到10℃左右,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树叶也逐渐变成红黄色,大街小巷,漫山遍野,如火似锦,非常壮观。景色虽美,但此时也常有冷空气侵袭,因此深秋养生保健非常重要。承德市中医院老年病科安丽萍主任提醒大家,深秋养生要预防以下几个方面。 防秋燥 燥邪容易耗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勿燥,肺的功能容易受到影响,而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因此,秋季养生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燥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防受凉 深秋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感等。为预防这些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有哮喘发作史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减衣物,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而发病。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另外,深秋因天气逐渐变冷,身体局部保暖不当,老年人及容易患 “老寒腿”,衣被要及时添加。喜欢穿裙子的女生们一定要护好膝关节,以免诱发关节炎。肩膀和颈部后方的大椎穴亦是寒气入侵的主要位置,也要注意保护。所以关节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护膝关节。 宜秋补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秋”的说法,认为比起冬天的进补,秋补会更有效果。寒露过后一般是进补的好时候,此时大自然都处在一个向冬天的过渡的阶段,人类也应该适当地补充能量以健康地度过寒冷的冬季。不过,从中医的角度看“药补不如食补”,而且即使是药补,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而定,不能乱补。在霜降前后可以吃一些生津润燥、补肺固肾、和胃健脾的食物。“春天吃花,秋天吃果”,大家可根据各自身体状况,选吃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大枣、萝卜、山芋、山药、莲子、百合、蜂蜜、栗子等食物。此时应少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以免伤肺伤胃引发疾病。 稳情绪 凉燥之时万物萧条,由于阳光日照缩短,阴气渐增,常带几分“萧瑟秋风今又是”的感觉,给人增添几分忧愁,人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得比较低落,特别是老年人易出现心情抑郁。提醒大家此时应该多到户外走走,多晒太阳,保持乐观积极心态,驱散心中阴霾,将抑郁不舒的情绪宣发出来,或者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饭后散步、太极拳等。
|